手机APP
登录-注册关于我们客服小付
logoebpp
新闻中心/正文/

警惕涉诈风险,对出售出租出借电话卡说“不”!

2025年08月07日 19:46 来源:网络

电话卡作为日常通讯的必需品,却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不法分子隐匿行踪、实施诈骗的“工具”。学习利用电话卡诈骗作案的套路,认清出售、出租、出借“两卡”的严重危害,共同守卫通讯安全与财产安全。

 

一、案例回顾

1、冒充公检法来电

今年3月,市民王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局民警”,用严厉的语气说她涉嫌一起跨境洗钱案,还准确报出了她的身份证号和住址。王女士慌乱中,对方“好心”帮她转接至“北京市检察院”,一名自称“检察官”的人用另一部电话联系她,要求她绝对保密,否则“家人会受牵连”,并让她下载“安全防护APP”,将银行卡内的58万元“保证金”转入“国家安全账户”核查。

事后查明,诈骗分子用于联系王女士的两张电话卡,均是从某高校学生小李手中收购的。小李因“每张卡每月能赚200元”,将自己实名办理的3张电话卡借给了“朋友”,没想到这些卡成了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的“作案工具”,王女士的58万元全部被骗,小李也因涉嫌帮信罪被警方调查。

 

2、刷单返利的诱骗

“在家刷单,日赚300元,无需押金,扫码加微信了解详情!”去年年底,不少居民接到过类似电话。市民李奶奶被说动,按照对方要求,用手机完成了两单“点赞任务”,很快收到了15元返利。随后,对方说“刷大额单返利更高”,让她通过电话指导操作,先后向“商家账户”转账3万元。当她想提现时,对方电话关机,李奶奶才意识到被骗。

经查,诈骗分子用于拨打“刷单邀约”电话的卡,是从废品回收站老板手中低价收购的“二手卡”。这些卡多为居民注销后未及时销毁,被不法分子捡到后“复活”使用,隐蔽性极强,给案件侦破带来极大难度。

 

3、网络交友的甜蜜陷阱

市民张先生通过某交友软件认识了“女友”刘某,对方声音甜美,每天用固定电话与他联系,感情迅速升温。一个月后,刘某说自己在做“跨境电商”,利润丰厚,邀请张先生“入伙”。张先生通过刘某提供的链接下载了APP,初期投入5万元很快“返利”8000元。在刘某的催促下,他又追加投资20万元,可没过几天,刘某的电话再也打不通,APP也无法登录。

警方调查发现,用于与张先生联系的电话卡,登记在市民陈阿姨名下。陈阿姨听说“用自己的电话卡帮公司做登记工作,每月能领100元补贴”,便将闲置的电话卡给了对方。殊不知,这张卡成了诈骗分子的“隐身衣”——他们利用他人实名登记的电话卡注册社交账号、进行通话,案发后难以追踪,张先生的25万元打了水漂。

 

二、案例分析

很多人觉得“电话卡闲着也是闲着,借出去、卖了能换点钱,出了事也找不到我”,但事实绝非如此。根据我国法律和相关规定,出租、出借、倒卖电话卡,轻则影响个人信用,重则涉嫌违法犯罪。

 

 1、法律红线不可碰,刑事责任找上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提供通讯工具(包括电话卡),情节严重的,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论处,将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即使你声称“不知道对方用来犯罪”,但如果存在“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电话卡”“多次出售给陌生人”等情况,司法机关可认定你具有“明知”的故意。

 

2、“断卡”名单限制多,生活处处受影响

为打击“两卡”(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国家建立了“断卡”黑名单制度。一旦你的电话卡被用于诈骗,即使未构成犯罪,也可能被列入名单。被列入“断卡”名单后:

1、5年内不得办理新的电话卡、银行卡;

2、现有电话卡可能被限制通话、上网功能,影响日常通讯;

3、银行账户可能被冻结,无法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连交水电费、买菜都成问题。

 

3、个人信息遭泄露,次生危害无穷尽

电话卡绑定了身份证、银行卡、社交账号等重要信息,一旦流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被用于注册虚假账号、申请贷款、甚至冒用身份从事其他违法活动。

 

三、安全提示

防范电话卡被不法分子利用,关键在“自身警惕”。务必牢记以下“安全指南”:

1、 “三不”原则要牢记:不出租、不出借、不出售自己的电话卡(包括手机副卡、物联网卡),也不要帮他人代办电话卡。哪怕是“朋友”“亲戚”求助,也要果断拒绝——真正的亲友不会让你陷入法律风险。

2、实名信息要核实:办理电话卡时,务必通过电信营业厅等正规渠道,确保实名登记信息为本人;收到新卡后,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开启SIM卡锁,防止被盗用。

3、 不用的卡要“三清”:注销电话卡前,务必解绑支付平台、银行卡等关联账户,最后将SIM卡物理销毁(剪碎芯片),避免被他人回收利用。

4、 异常情况要警惕:如果接到运营商通知“你的电话卡涉嫌诈骗”,或发现通话记录中有陌生号码、短信中有不明验证码,立即联系警方和通讯运营商核实,切勿拖延。

5、反诈知识要学习:关注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最新诈骗套路;遇到可疑电话、短信,可拨打全国反诈劝阻专线96110咨询,或到就近的手机营业厅寻求帮助。

 

 

来源:整理自网络

 

【免责声明】

付费通对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声明】

本文资料搜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

合作伙伴
  • 上海城投
  • 国家电网
  • 上海燃气
  • 中国电信
  • 中国移动
  • 中国联通
  • 东方有线
合作银行
PCI DSS 证书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上海市支付机构承诺书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违规信息举报中心工商营业执照沪ICP备05055979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