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涉诈风险,对出售出租出借电话卡说“不”!
电话卡作为日常通讯的必需品,却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不法分子隐匿行踪、实施诈骗的“工具”。学习利用电话卡诈骗作案的套路,认清出售、出租、出借“两卡”的严重危害,共同守卫通讯安全与财产安全。
一、案例回顾
1、冒充公检法来电
今年3月,市民王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局民警”,用严厉的语气说她涉嫌一起跨境洗钱案,还准确报出了她的身份证号和住址。王女士慌乱中,对方“好心”帮她转接至“北京市检察院”,一名自称“检察官”的人用另一部电话联系她,要求她绝对保密,否则“家人会受牵连”,并让她下载“安全防护APP”,将银行卡内的58万元“保证金”转入“国家安全账户”核查。
事后查明,诈骗分子用于联系王女士的两张电话卡,均是从某高校学生小李手中收购的。小李因“每张卡每月能赚200元”,将自己实名办理的3张电话卡借给了“朋友”,没想到这些卡成了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的“作案工具”,王女士的58万元全部被骗,小李也因涉嫌帮信罪被警方调查。
2、刷单返利的诱骗
“在家刷单,日赚300元,无需押金,扫码加微信了解详情!”去年年底,不少居民接到过类似电话。市民李奶奶被说动,按照对方要求,用手机完成了两单“点赞任务”,很快收到了15元返利。随后,对方说“刷大额单返利更高”,让她通过电话指导操作,先后向“商家账户”转账3万元。当她想提现时,对方电话关机,李奶奶才意识到被骗。
经查,诈骗分子用于拨打“刷单邀约”电话的卡,是从废品回收站老板手中低价收购的“二手卡”。这些卡多为居民注销后未及时销毁,被不法分子捡到后“复活”使用,隐蔽性极强,给案件侦破带来极大难度。
3、网络交友的甜蜜陷阱
市民张先生通过某交友软件认识了“女友”刘某,对方声音甜美,每天用固定电话与他联系,感情迅速升温。一个月后,刘某说自己在做“跨境电商”,利润丰厚,邀请张先生“入伙”。张先生通过刘某提供的链接下载了APP,初期投入5万元很快“返利”8000元。在刘某的催促下,他又追加投资20万元,可没过几天,刘某的电话再也打不通,APP也无法登录。
警方调查发现,用于与张先生联系的电话卡,登记在市民陈阿姨名下。陈阿姨听说“用自己的电话卡帮公司做登记工作,每月能领100元补贴”,便将闲置的电话卡给了对方。殊不知,这张卡成了诈骗分子的“隐身衣”——他们利用他人实名登记的电话卡注册社交账号、进行通话,案发后难以追踪,张先生的25万元打了水漂。
二、案例分析
很多人觉得“电话卡闲着也是闲着,借出去、卖了能换点钱,出了事也找不到我”,但事实绝非如此。根据我国法律和相关规定,出租、出借、倒卖电话卡,轻则影响个人信用,重则涉嫌违法犯罪。
1、法律红线不可碰,刑事责任找上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提供通讯工具(包括电话卡),情节严重的,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论处,将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即使你声称“不知道对方用来犯罪”,但如果存在“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电话卡”“多次出售给陌生人”等情况,司法机关可认定你具有“明知”的故意。
2、“断卡”名单限制多,生活处处受影响
为打击“两卡”(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国家建立了“断卡”黑名单制度。一旦你的电话卡被用于诈骗,即使未构成犯罪,也可能被列入名单。被列入“断卡”名单后:
1、5年内不得办理新的电话卡、银行卡;
2、现有电话卡可能被限制通话、上网功能,影响日常通讯;
3、银行账户可能被冻结,无法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连交水电费、买菜都成问题。
3、个人信息遭泄露,次生危害无穷尽
电话卡绑定了身份证、银行卡、社交账号等重要信息,一旦流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被用于注册虚假账号、申请贷款、甚至冒用身份从事其他违法活动。
三、安全提示
防范电话卡被不法分子利用,关键在“自身警惕”。务必牢记以下“安全指南”:
1、 “三不”原则要牢记:不出租、不出借、不出售自己的电话卡(包括手机副卡、物联网卡),也不要帮他人代办电话卡。哪怕是“朋友”“亲戚”求助,也要果断拒绝——真正的亲友不会让你陷入法律风险。
2、实名信息要核实:办理电话卡时,务必通过电信营业厅等正规渠道,确保实名登记信息为本人;收到新卡后,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开启SIM卡锁,防止被盗用。
3、 不用的卡要“三清”:注销电话卡前,务必解绑支付平台、银行卡等关联账户,最后将SIM卡物理销毁(剪碎芯片),避免被他人回收利用。
4、 异常情况要警惕:如果接到运营商通知“你的电话卡涉嫌诈骗”,或发现通话记录中有陌生号码、短信中有不明验证码,立即联系警方和通讯运营商核实,切勿拖延。
5、反诈知识要学习:关注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最新诈骗套路;遇到可疑电话、短信,可拨打全国反诈劝阻专线96110咨询,或到就近的手机营业厅寻求帮助。
来源:整理自网络
【免责声明】
付费通对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声明】
本文资料搜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