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2025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聚焦个人信息保护

2025年09月10日 13:26 来源:网络安全宣传手册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将于2025年9月15日至21日举行,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共同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一、聚焦行踪轨迹与个人基本信息

(一)典型案例

2023年,某地公安机关工作中发现,本市一家汽车服务公司工作人员利用通讯群组非法出售事故车主信息截图。经查,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为拓展汽车维修中介业务,勾结保险公司、拖车公司以及路政部门工作人员,非法获取其工作过程中掌握的交通事故车主信息,并根据车辆品牌、事发地等联系特定汽车4S店、汽修厂,通过送保养、油卡等好处诱导事故车主前往指定地点维修,赚取信息“中介”费用。相关汽车修理机构通过故意夸大损失、以换代修等方式侵害相关保险公司及车主利益。

 

(二)要点分析

问:“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交通事故信息等行踪轨迹和个人基本信息被非法出售,你会怎么做?”

答:首先,向公安机关报案,说明信息被非法出售的情况,提供相关线索;其次,联系相关汽车服务公司、保险公司等,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删除相关信息;同时,可向有关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防范提示

1、交通事故处理、车辆维修等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向无关人员透露自己的行程、联系方式等,对要求提供信息的单位,核实其身份和用途;

2、收到陌生的维修推荐、保险理赔等电话或信息时,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避免因信息泄露陷入消费陷阱;

3、关注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如发现自己的行踪轨迹、联系方式等被用于非法中介活动,及时留存证据并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权益。

 

二、聚焦金融账户信息

(一)典型案例

某地法院审理过一起冒用他人身份办理贷款案。50多岁的老王曾在网上找人办理小额贷款,结果不仅成了某医药贸易公司的“股东”,还与银行签订了一份本金80万元的借款合同,因未按时还款付息被银行诉至法院。最终二审法院查明,银行在签订和履行贷款合同中具有明显过错,借款关系不成立,老王不承担合同责任。

 

(二)要点分析

问:“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冒用办理了贷款,你会怎么做?”

答:首先,立即与贷款银行联系,说明情况并要求停止相关贷款业务;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身份被冒用;此外,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求确认借款关系不成立。

 

(三)防范提示

1、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与金融账户相关的信息要妥善保管,不轻易借给他人,不随意丢弃包含这些信息的快递单、账单等,销毁时做好撕毁、涂抹处理;

2、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要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不轻信网上 “低息小额贷”等广告,避免在非正规平台泄露身份信息和金融账户信息;

3、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关注银行账户流水和贷款记录,发现异常交易或不明贷款,立即联系金融机构核实并报案,及时止损。

 

三、聚焦个人信息保护

(一)定义解析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

 

(二)泄露途径

1、非法披露

2、非法买卖

3、攻击手机(如钓鱼网站、恶意充电宝、假Wi-Fi热点)

4、攻击网站(如网站漏洞)

5、非故意泄露(如证件复印件丢失、个人快递单据)

 

(三)泄露危害

1、垃圾短信、诈骗电话、垃圾邮件源源不断

2、大数据杀熟

3、人肉搜索

 

(四)防范提示

1、要优先选择尊重个人信息保护的产品、服务;

2、要仔细审核 App 请求授权的权限内容,并谨慎授权;

3、要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保护;

4、要差异化设置社交平台好友的信息访问权限;

5、不要随意连接免费 Wi-Fi 热点;

6、不访问陌生网站并留下个人信息;

7、不要在网上随意发布个人照片或其他涉及个人隐私的影像;

8、尊重他人隐私,不随意披露他人隐私信息

 

来源:整理自《网络安全宣传手册》

 

【免责声明】

付费通对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