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诈温馨提示之典型案例及风险防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持续跟进涉诈资金转移新形势、新特征、新变化,汇集监管部门、会员单位和互联网络发布的相关反诈案例素材,聚焦老年人、青少年、网购人员群体,编写并制作《电诈典型案例及风险防范》系列漫画,帮助人民群众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识诈反诈能力。
一、“AI换脸”诈骗
手法分析:
不法分子通过AI技术,生成虚假的照片或视频,制造出受害人亲友紧急且合理的情景,从而获取个人信息,骗取钱财。
漫画案例:
点击了解👉《【反电诈宣传】反电诈温馨提示之“AI换脸”诈骗》
防范提醒:
面对AI换脸诈骗,需时刻保持警惕。不要仅凭视频通话或语音信息就轻易相信对方身份,可通过拨打对方常用电话、询问只有彼此知晓的私密问题等方式核实身份。不要被对方营造的紧急氛围干扰,涉及转账汇款时,务必冷静思考,与身边亲友商量或向警方咨询。另外,个人照片、视频等隐私信息要谨慎发布,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降低被AI换脸诈骗的风险。
二、“取消会员类”诈骗
手法分析:
诈骗分子冒充电商或短视频平台客服,谎称用户被误开通付费会员(如威胁自动扣费或影响征信),诱导下载共享屏幕软件,盗取银行卡信息后转账。
漫画案例:
点击了解👉《【反电诈宣传】反电诈温馨提示之取消会员类诈骗》
防范提醒:
平台客服不会通过电话、短信要求下载第三方App或索要银行卡信息、验证码,凡是以此为由的操作均为诈骗。屏幕共享软件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获取账户信息,若接到自称“客服”要求开启屏幕共享的电话,应立即挂断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三、“冒充公检法”诈骗
手法分析:
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联系受害人,以涉嫌洗钱、贩毒等犯罪或身份信息泄露为由,要求配合调查。诈骗分子常伪造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诱导受害人进入封闭空间并切断外界联系,最终要求将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或通过屏幕共享获取个人信息。
漫画案例:
点击了解👉《【反电诈宣传】反电诈温馨提示之“冒充公检法”诈骗》
防范提醒:
不要轻信任何自称“公检法”人员以涉嫌违法、缴纳保证金等理由要求转账、下载软件或提供个人信息,更不要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若接到类似电话,应立即挂断并联系家人或与当地公安机关核实;如身处境外,可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或国内亲友确认情况。
四、“领取福利”诈骗
手法分析:
不法分子经常以“免费领游戏道具”“发红包福利”等方式引诱涉世未深的学生将微信账号密码交给自己,再捆绑出售给境外诈骗团伙,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容易在金钱诱惑下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人”。
漫画案例:
点击了解👉《【反电诈宣传】反电诈温馨提示之领取福利诈骗》
防范提醒:
在网络环境中,面对“扫码领红包”“免费领福利”等极具诱惑性的活动信息,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警惕”,切勿轻易相信和扫码操作。天上不会掉馅饼,此类信息很可能是诈骗陷阱。未成年人尤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意在网络上透露个人及家人信息,更不能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家长手机进行支付操作。家长应加强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监管,设置支付密码保护,开启小额免密支付限额,定期查看账单。
五、“刷单返利”诈骗
手法分析:
以虚假刷单任务骗取资金的电信网络诈骗,具有返利周期短、引流成功率高等特征,常与其他诈骗手法复合使用,属于变种最多、迭代最快的诈骗类型之一。该诈骗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前期通过网页、短视频平台发布兼职广告引流;小额返利骗取信任后诱导下载虚假APP;以“高额返利”诱骗充值至诈骗账户;最终以“卡单”“账户异常”等借口拒绝提现,甚至诱导二次转账。受害人APP显示的金额仅为虚拟数字,资金实际已被转移。
漫画案例:
点击了解👉《【反电诈宣传】反电诈温馨提示之刷单返利诈骗》
防范提醒:
警惕“轻松赚钱”“刷单返利”等虚假兼职广告,切勿轻信“充值越多返利越高”的话术。正规兼职不会通过陌生群聊诱导下载APP,更不会要求垫付资金。遇到需连续刷单、缴纳费用才能提现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在校学生群体尤其要提高警惕,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学校、家长或警方求助。
六、“虚假购物卡”诈骗
手法分析:
诈骗团伙利用购物卡具有匿名性、流动性的特征,通过冒充电商客服、投资导师等身份联系受害者,以“刷单返利”“账户异常”等话术诱导转账,要求将资金转换为商超的购物卡,通过黑市渠道快速折价套现完成洗钱。
漫画案例:
点击了解👉《【反电诈宣传】反电诈温馨提示之虚假购物卡诈骗》
防范提醒:
对于来历不明的快递或“免费领礼品”信息,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扫码。正规平台不会通过陌生快递发放活动卡券,更不会要求下载第三方APP或转账。收到可疑信息时,应通过官方APP、官方客服电话等渠道核实。切勿被小额返利迷惑,对“刷单返利”“充值升级赚大钱”等话术坚决说“不”。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停止操作,保存证据并拨打110报警。
七、“快递取件码”诈骗
手法分析:
诈骗分子冒充快递公司,给受害者发送“快递包裹取件码信息”,受害者发现查无此件,便会拨打短信上的电话号码进行查询。拨通电话后,骗子冒充“客服”,谎称受害者“误购保险扣费”“百万保障到期续费”等,甚至威胁“影响征信”,从而对受害者进行洗脑。最后,诈骗分子再以取消业务为由诱导受害者下载会议软件,并要求开启屏幕共享、输入银行卡密码或验证码,实施诈骗。
漫画案例:
点击了解👉《【反电诈宣传】反电诈温馨提示之快递取件码诈骗》
防范提醒:
遇到快递取件异常情况,别轻信陌生短信电话,应先通过官方快递APP或联系快递网点核实。如陌生电话提及开通服务、扣费等内容,一律挂断,官方不会通过这种方式通知,更不会诱导客户下载不明软件。
来源:整理自网络
【免责声明】
付费通对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声明】
本文资料搜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