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断卡”风险?
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电话卡就能轻松“获利”?学习真实案例,了解相关风险,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共同助力“断卡”行动。
案例一
12月6日,郁南公安根据线索,依法传唤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嫌疑人潘某接受调查。
经查,今年5月以来,潘某为非法获利,明知他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仍将名下的一张银行卡出借给对方使用并从中获利八千多元。出借期间,该银行卡被用于接收、转移多笔涉诈资金,涉及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16万元。
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潘某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案例二
12月6日,郁南公安接到线索,莫某有出借、出售电话卡供诈骗分子使用并从中获利的嫌疑。郁南公安迅速组织民警对线索开展分析研判,发现莫某名下两张电话卡有涉嫌诈骗的情况。
12月7日,郁南公安民警在辖区内抓获嫌疑人莫某。经查,莫某交代其因为缺钱便于11月30日在家中通过QQ视频与诈骗分子通话,并按照诈骗分子指示使用其名下的电话卡帮助诈骗分子拨通受害人电话,使受害人与诈骗分子通话。莫某的行为已构成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目前,公安机关依法对莫某处以行政罚款1500元。
“两卡”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 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如何避免成为“断卡”对象?
1、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1)妥善保管重要证件:要像保管现金一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等重要个人信息物品,不随意借给他人使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
(2)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在网络环境中,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轻易在不可信的网站或平台上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
2、合法合规使用账户
(1)不参与非法交易:坚决杜绝出售、出租、出借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支付账户等行为,不要因贪图小利而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2)规范自身金融行为:合法使用银行卡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避免参与洗钱、跑分、网络赌博、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注意避免频繁进行异常交易,如大额资金快进快出、与陌生账户频繁交易、整数金额线上支付等可疑行为。
3、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1)关注账户动态:定期关注自己名下银行卡、电话卡等账户的使用情况和交易记录,如发现有异常交易或非本人操作的情况,及时联系银行或相关机构进行挂失、冻结等处理,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2)学习反诈知识:了解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提高对诈骗的识别能力和警惕性,避免因受骗而导致自己的账户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可以关注公安机关、银行等官方渠道发布的反诈宣传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和案例。
4、及时清理闲置账户
(1)注销无用账户:对于长期不使用的银行卡、电话卡等账户,及时到银行、运营商等机构办理销户手续,防止这些闲置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
(2)清理睡眠账户:按照银行等机构的要求,对符合睡眠账户条件的账户进行清理或激活处理,避免因账户长期未使用而被限制或冻结,影响自己的正常使用。
5、配合相关部门工作
(1)响应银行调查: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断卡行动等原因对账户进行调查或核实,应积极配合,按照要求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和资料,协助银行完成调查工作。
(2)接受公安调查:若接到公安机关关于账户涉案等情况的调查通知,务必积极主动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说明自己的账户使用情况和资金来源等,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来源:整理自网络
【免责声明】
付费通对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声明】
本文资料搜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